转帖一则博客。
这枚新中国面值最高的小型张(50元),因为一“金”而震天下。前些年有好事者曾到技术鉴定部门求证,得出的答案是,所谓金箔,是由中国古代传统的“锤金箔”工艺发展而来的现代高科技工艺,按此方法,每枚金箔小型张用“金”成本,不超过0.3元,也就是说,“香港回归”金箔小型张,制作成本只在1元左右。邮票不是商品,是邮政业务劳务费用的邮资凭证,因此制作成本与面值之间,不能简单计算。但不解的是,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为什么要充当商家角色,将金箔小型张的纸质外包装,定价50至70元,强行向市场销售?而仅此一项,发行部门获得利润至少在10个亿以上!
10年辛酸“金箔”梦。集邮者因为在经济上蒙受了损失,这个梦是痛苦的;对于发行方,由于中国集邮经济的崩盘,这个梦也是灰白的。
在这之前,集邮者始终把“集”的过程当作是高雅文化的参与过程。尤其是对一些题材、设计以及发行量控制得当的邮票,敬之仰之,生怕别人对它有一点点亵渎。“香港回归”金箔小型张的发行,让集邮者一夜间突然明白了,邮票不仅仅是文化,也是发行方用来圈钱的工具,而圈钱的这个套,已经稳稳地套住了自己的脖子。
“香港回归”金箔小型张给集邮者,上了集邮投资风险课。但这种风险教育,是以发行方的利益为基础的。50元面值的金箔小型张,如果有百分之百的收藏升值空间,那么这个空间,一次性被发行方剥夺了。对于集邮协会会员,甚至还超前剥夺了40%。可怜的集邮协会会员,积极靠近组织的目的,是想得到协会的关爱和照顾,不料发行方的刀子更快,换了个马甲,就多杀了20元,接近面值的一半!类似战绩,让集邮者如何再有“集”之心,“集”之情?
一纸金箔,集邮者对发行方的公信度产生了怀疑。将简简单单的纸质包装,定价50元至70元向外出售,在中国商业史上前无古人。想当年,香港回归,集邮者包括圈外热心人,只是借助金箔小型张为平台,表达对这一盛事热烈而朴素的情感。但不知道发行方正布下一张大网,利用参与者的热情,谋其
月儿弯弯照九州,一家欢喜万家愁。发行方的报喜锣鼓,都是参与者的痛苦呜咽!前些年中国集邮总公司某高官在武汉,曾表示可考虑回收“香港回归”金箔小型张,。可惜不久后这位高官自己被“套”了进去,至今音讯全无。而集邮者手中的金箔小型张,要解开这个“套”,哪怕是面值设置的50元,恐怕也是漫漫无期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